当前位置:首页|资讯|教育|AIGC|元宇宙|数字人|ChatGPT

洞见丨杨丹:智能创作时代下的教育创新

作者:互联网教育中心发布时间:2024-01-09

原标题:洞见丨杨丹:智能创作时代下的教育创新

随着ChatGPT在全球的火爆,业界预测AIGC元年已经开启,下一个万亿赛道即将爆发。我们即将见证一场深刻的生产力变革、一个全新的智能创作时代。在这样一次智能数字发展浪潮之下,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等技术将会给教育带来怎样的变化?

在2月24日由中译出版社举办的“AIGC与智能数字时代前沿论坛暨《AIGC:智能创作时代》新书发布会”上,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元宇宙教育实验室主任杨丹从教育创新创业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智能创作对推动教育创新可能产生的影响。一起来看——

ChatGPT是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ChatGPT不仅是AIGC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产品,也是AI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产品,它标志着人工智能的大范围应用从数据分析领域渗透到创作领域,这将深刻影响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此时,我们应冷静地看待AI技术应用的本质。

回顾互联网发展历史,互联网的应用就是产品、服务数字化的历史,就是技术改善生产生活、提高效率的历史。技术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人类社会需求也是牵引技术发明和应用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交替发展。

从全球视角看,我们可以认为是互联网推动了全球化发展,但同时也可以说全球产业大分工给互联网创造了无数个应用场景,是全球化成就了互联网。也就是说,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除了科技自身的发展,社会发展状态及人的实际需求同样起着决定性作用。

经过30年的积累,互联网已经带给我们一个信息爆炸的星球,海量信息的处理、数据价值的提炼挖掘以及更快速度的知识技术生产速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AIGC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而ChatGPT是刺破AIGC天花板的历程碑产品,让我们突然看到了新的知识产生的方式、新的知识产生的速度。其影响和意义都是非常深远的。

智能创作时代到来后的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ChatGPT、AIGC的社会关注度快速升温,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

第1个问题:智能创作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文艺复兴”将人性的美好从中世纪的神权桎梏中解放出来,推动近代社会制度形成、自然科学发展开始萌芽。充满野心的大航海以及机器轰鸣下的工业革命逐渐催生出基于资本市场的全新生产关系,全球人类的命运从此紧密相连。可以说,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奠定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运行基础和生产关系基本逻辑。

那么元宇宙、智能创作带来的信息、知识的更快速度的爆炸会不会带来新的“文艺复兴”,是否会导致新的大范围的生产分工,导致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是否产生一场新的认知革命或生产力革命?

第2个问题:智能创作与人类创新力的关系

纵观人类文明演进史,几乎所有技术创新都来源于劳动生产,并应用于劳动生产,科技创新是经过几代人实践得出的智慧结晶。新技术、新发明可以具象为提升劳动生产效率的生产工具。然而以ChatGPT为代表的AIGC产品使人工智能在深度认知领域有了跨越式发展,其创新能力在某些方面超过普通人类。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排除其创新能力超过大部分人。那么未来的创新驱动到底是来源于人类,还是来源于AI,还是来源于AI辅助的少数人类?这决定了AI和人类的关系,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成长、教育系统。

第3个问题:智能创作与学习力发展的关系

学习能力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必备素养。在以往的教育中,教育过程、教育结果与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高度重合。由于学习结果,如学到的知识技能对人的生存也非常重要,所以教育系统可以通过考察学习结果来考察教育结果。AIGC会逐步让人类的学习结果的重要性越来越低,而越来越看重教育结果,包括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在内的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结果与学习结果越来越不重合,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如何使用AI,而又如何改进我们的教育系统就成为非常重大的问题。

从教育视角认识AIGC与教育的结合

教育事业有其特殊社会定位,也有其客观发展规律。任何“新技术+教育”,都不能脱离教育本质属性而单独讨论技术的应用价值。“互联网+教育”元年至今已经历10个年头,“教育+科技”的融合创造了大量落地案例,也走过一些弯路。行业基本达成了要遵循“回归教育本质”“立德树人为本”“利用信息化提升教育质量”等规律的共识。从过往经验看,任何新技术与教育行为的结合都要以满足教育的根本目标为出发点,围绕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高素养人才、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做好支撑工作。看待AIGC等技术对教育的作用关系时,要考虑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教育的价值和魅力在于以人为本,技术加持赋能下的教育手段也需要把人性价值判断作为教育评价的最终尺度。

第二,具备认知能力的AI技术必须遵守既有的教育伦理关系,同时人们要引领技术的应用方向,而不是在重度依赖技术的前提下去考虑自身与人工智能的分工。

第三,运用新技术时,要理解、包容教育的“慢”状态,能够接受某技术仅仅是教育创新事业当中的“某种样态”,甚至是“个案”。新技术应用要有足够的耐心来“陪伴”教育共同进步。

我们既要对人工智能新发展感到振奋、永远保持接纳态度,同时也要考虑教育的特殊使命和独特场景。基于这样一种心态或前提去考量AIGC、ChatGPT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用价值,这才是新技术赋能教育的正确态度。

AIGC在教育领域可能的创新应用

元宇宙、AIGC、ChatGPT等新技术与教学、学习场景高度匹配,对教育资源均衡、学生个性化成长、优秀师资不足等短板弱项有着天然的补足功能,因此被视为教育信息化下一阶段的升级方向。结合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多年积累的经验,我将从教育教学和行业创新2个方面谈谈AIGC、ChatGPT在教育的应用。

第一,在推动教育事业进步方面

一是自适应学习更加个性灵活。新技术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画像辅助生成更适合其个性特点的学案策略,创设出极其丰富的学习方法、学习思路和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具体地理解知识,享受学习的乐趣,以适应并缩短不同孩子在心理承受力、认知水平、学习力等方面的差距。在教育AIGC资源的协助下,不难想象,“一生一案”、甚至“一日一案”都可以根据学习情景变化生成并实施。

二是教育评价更加客观精准。目前各学段教育评价的共性痛点在于过程性评价难以准确客观地测量。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新的AI技术搭建学习力成长模型,通过对行为数据的密集观测、采集,建立支持动态评测的“个人教育评价数据分析平台”,为家庭、学校提供可供参考的成长指导意见。比如利用ChatGPT参与学生测验设计与成绩评估,辅助观察学习进度。

三是教学资源更加体现价值。随着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以及省、市级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与普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拉通、共享呈常态化发展。新技术的介入,可以使原本呈孤立结构存在的、功能单一化的数字资源活起来、动起来,通过在不同教学需求条件下的重新排列组合,放大资源原本的价值,实际也起到了丰富教育资源的作用。

四是课堂教学更加智慧高效。利用ChatGPT可以帮助教师启发课程设计的创意思路,提升检索备课资料、课程资源的效率和准确率。利用AIGC技术来构建教授知识所需的特定教学场景,加强课堂交互的情景感,用更低的成本和更为直接、个性的表达方式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五是教师成长更加专注专业。教师是一个共性工作行为、共性成长需求都比较集中的职业群体,如何让教师教学工作减负增效是教育界的重要关切点之一。在AI新技术的干预下,教师能够从繁重的日常教学管理中解放出来,以技术替代教师的重复性工作。让教师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提高专业素养方面上来。

第二,在促进教育行业创新方面

一是加速教育产品智能化升级。在国家教育信息化2.0建设实施过程中,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完成了从单点智能、信息孤岛迈向校区联动、区域数据共享的升级。学校终端用户数据是否活跃、数据分析是否持续有效等因素仍旧深刻影响着智慧教育管理的质量。教育科技企业可以探索利用AI新技术,打通个人学习行为分析与校园数据采集平台联通的关键一环,让教育智能管理真正做到“有数据可管”。

二是助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走深做实。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实现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等要求是《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总体目标。尽管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目标不尽相同,但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阶层群体之间的教育资源质量、占有率、普及度差距巨大却是难以回避的现实。从这个需求出发,AIGC、ChatGPT技术的出现十分必要,也特别及时,教育科技企业可以通过一套通用技术、个性化定制的教育资源模型以及海量的共享资源等来增速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从而缩小各地在优质师资资源、先进课例、教研条件、备课资料等方面差距。

三是打造教育元宇宙的重要应用场景。AIGC、ChatGPT的出现,为人们进入元宇宙提供了另外一个重要理由,是教育元宇宙留住师生的重要基础设施。更重要的是,AIGC、ChatGPT等作为未来元宇宙建设的重要技术手段或应用模型,基本找准了元宇宙在教育等民生应用领域的使用场景和产业出口,极大地鼓舞了行业在“元宇宙+”领域探索的信心,也为诸如数字人教师、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孪生平台等项目落地和开发引入了更多通用整合技术。

“人工智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育从业者要接受并适应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在工作生活各场景并存并用的现实,既不能完全依赖技术,也不能忽视技术对于教育资源利用、教育大数据管理及创设学习场景的显著效果。AIGC、ChatGPT与教育的融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AI技术仍然无法取代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主导地位。

技术不能取代“人”在教育活动中的支配作用,教育是注重人与人的互动和联结的行为过程,且也没有绝对统一的理论模型,因此单纯依靠AI技术制造“双师模式”或是“辅导师”形象,未必能达到基于情感的教育共鸣效果,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传递在教育中占据绝对分量。但是,拥抱先进技术的老师会取代抵制技术的老师。

2、要注意其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或许有人会认为借助新AI技术,教育培训的新机会来了。的确,从技术本身的功能层面完全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式的智能辅导。但教育的基础作用之一是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和素养。所以在学习产品的设计开发上,要多考虑做好正确引导、创设学习情境、培养正确三观等工作,要打造符合青少年身心成长特点的培训项目。

3、要调处好与主观教育评价存在的矛盾问题。

以目前新AI技术的发展程度,单纯依靠AI进行全教育过程评价还为时尚早,但其作为一种相对客观的、行为数据可采集的、分析结果可呈现的技术,也可以对学习者生成可信评价。那么随着未来技术的成熟稳定,我们就要考虑到人为评价中的情感因素的必要性,或许这正是AI评价所缺少的重要一环。以教育评价为例,相信在教育的其他领域或环节,也会产生这样的矛盾,我们必须有所准备。

4、要考虑如何搭建新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信任机制。

身为教育工作者,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为教育的结果负责。借助AI技术的力量的确能够帮助教育工作提质增效,比如已经通行多年的外语考试机器阅卷、听力测验机考等,智能工具发挥了极其高效精准的作用。而作为实时需要综合评价、综合研判、且学习需求极其个性和复杂的教育工作,我们应如何与AI建立一种互信机制,使教育呈现的结果既中和了人的意志,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技术的精准高效。我想这是需要去认真布局思考的。


Copyright © 2025 aigcdaily.cn  北京智识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06237号-1